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魅力四射、浪漫迷人的威尼斯水城
威尼斯水城)
威尼斯是意大利威尼托地区(威内托大区)的首府。也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地处亚得里亚海沿岸,也是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港口城市,从地图上看,威尼斯仿佛是镶嵌在美妙长靴上端的一颗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有着“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
按照旅游行程,我们在佛罗伦萨旅游结束后,就前往威尼斯游览。
威尼斯距离佛罗伦萨约270公里,从佛罗伦萨去威尼斯,可乘火车前往,也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前往,更可以乘飞机直达。朱自清当年是不是从佛罗伦萨去威尼斯的不知道,但去威尼斯时,他肯定是乘坐火车前往的,并在威尼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威尼斯》游记散文(《威尼斯》写作于1932年7月13日。收录在1934年朱自清散文集《欧游杂记》中)。
我们是在佛罗伦萨吃完了具有佛罗伦萨特色的T骨牛排晚餐后,才从佛罗伦萨向威尼斯出发的,因此出发较晚,出发时天色已经全黑了。
行进中,车外一片漆黑,没有路灯,沿途几乎没有遇到过往车辆,偶尔从闪曳的车灯下感觉到大巴车在不宽的路面上摸索前进,似乎有一段还走在山区的小路上,路边不时有山体的轮廓从眼前掠过。颠颠簸簸的大巴让人昏昏欲睡,不少人已经倦缩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出细微的鼾声。大约行进了200多公里,夜色已深,大巴在路边的一个小旅馆门前悄然停下,“下车住宿过夜!”导游低声呼唤,整车人默默地拖着睡意蒙蒙且略显麻木的身体走下车,跟随导游进入小旅馆,办理入住手续……。
2月12日(旅游的第三天)天气晴好。主要游览威尼斯水城。
早上醒来,虽然在旅游途中有点疲惫,但我仍起得较早。六点多起床后,我便信步走到小旅馆门外,想看看外边周边的环境。这时天已大亮,遥望略显空旷的远方,迎着万里无云的一缕晨曦,做一做深呼吸,清新的空气让人畅快,舒展一下懒腰,让人轻松惬意。
我好奇地打量了一下小旅馆的周边环境:这里远离集镇,人烟稀少,小旅馆是一座沿着公路边而建的三层小楼,面前一条细长的公路蜿蜒曲折,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公路两侧并非像国内那样有整齐的大树相拥,而是零零散散的有一些不规则的树,因为天气还冷,树还没长出叶子,显得有些秃,有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就更显得有点光秃秃的了;紧挨小旅馆旁是一个冷清的加油站,没看到车辆进出加油。除此以外,周边就再无其他建筑物了。
7点多,大家陆续通过小得令人窒息的电梯走进小旅馆的地下室餐厅用早餐。结束后,我们便乘着大巴又继续向威尼斯水城出发了(这里距离威尼斯还有约一个小时的车程)。
威尼斯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也许威尼斯也因此而因祸得福,经过10世纪到14世纪的不断发展建设,这里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
14~15世纪是威尼斯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16世纪,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新航路开通,欧洲商业中心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
(威尼斯水城俯视图)
整个威尼斯(Venice)地区面积414.57平方公里,地中海气候。其中:被称为水上都市或列为威尼斯水城的是仅有不到7.8平方公里、由咸水泻湖形成的水上城区,离岸4公里,平均水深1.5米。由118个小岛组成,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把他们连结起来,可以不下水、不用船,通过桥能到达所有小岛的每个角落。其中:有一条呈“S”形的“大水道”,也是贯通威尼斯全城的最长最宽的街道,将威尼斯分割成两大部份,在“大水道”上再通过三座大桥,将两岸连成一片。
(横跨“大水道”上的里亚托桥PontediRialto)
“大水道”就像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各式船只在水中穿梭不息。
(威尼斯的“大水道”)
整个水城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陆地连接(包括铁路、公路)。所以,威尼斯水城是名副其实的“水城”、“百岛城”。
谁能想到当初把城市建在水上的大胆设想,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发展,使威尼斯水城变成了一个浪漫而迷人的城市,她的浪漫迷人已经浸入了城市的骨子里。
威尼斯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在“大水道”两岸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许因为浪漫迷人,到处留下了许多作家、画家、音乐家的足迹。其中:莎士比亚曾以威尼斯为背景写下了世界名著《威尼斯商人》;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曾在此创作了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DeathinVenice),在文学作品的知名度上也许仅次于《威尼斯商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名马克·吐温,本名萨缪尔·克里更斯)在威尼斯写下了一篇清新隽秀的散文《威尼斯的小艇》,更是成为我国小学五年级的必读课文……
诞生于1932年“开张”的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它比戛纳电影节早14年,比柏林电影节早19年。每年的8月底到9月初的两周里,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影坛的焦点。(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世界电影商业化趋势愈见明显,威尼斯电影节的质量有所下降,被商业化运作的戛纳电影节超越。)
以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Giorgione,1477-1510)和提香(提香·韦切利奥,英语系国家常称呼为提香Titian,TitianVecellio/TizianoVecellio,1490-1576)为代表的一批画家,吸收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家的精华,让人物背景的风景比例更大,在色彩上大胆创新,使画作更为生动明快,形成了著名的威尼斯画派,活跃于16世纪的威尼斯。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暴风雨》,提香的大型壁画《圣母升天》、《达娜厄》、《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等经典作品成为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作品,对其后来的巴洛克艺术时期画家有很大的影响……。
众多艺术家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和流芳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增添了威尼斯城市文化内涵,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方面的成就,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难怪有人形容“上帝将眼泪流在了这里,却让它更加晶莹和柔情,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威尼斯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九点多,我们到达濒临威尼斯水城湖边的一个码头,准备通过游艇登岛,没有经过半岛陆路上岛。我曾设想循着朱自清走过的踪迹游览威尼斯,去比较一下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和八、九十年后我们看到的威尼斯的差别,无奈我们是旅游团队,何时出行、怎么出行、旅行线路均由旅游社安排,游客们不能决定或改变,只有服从的份;且不过夜,更无法看到威尼斯灯火阑珊的夜景,所以,无法与朱自清看到的威尼斯作比较。此想法也仅一闪而过便作罢了。
我们穿上救生衣,分乘三艘快艇向威尼斯水城驶去。快艇像冲锋舟一样,在宽阔的威尼斯咸水湖面上劈波斩浪,像飞鱼一样向前飞跃,溅起的浪花形成巨大的“人”字型浪潮,向两边渐次散发开去。
(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的各种欧式建筑)
在渐渐临近威尼斯水城时,远远看到威尼斯水城上的欧式建筑形态各异,像立队的士兵一样默默地矗立在那里,接受着我们的检阅,据说,有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
(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的各种欧式建筑)
这些宫殿、豪宅和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真是太美了,我赞叹不已,不顾风浪的颠簸,倚着船体一角,拿起手机对着迷人的景色拍个不停。
(地基都淹没在水中的各种欧式建筑)
大约40分钟,威尼斯水城终于到了,快艇减速,缓慢地靠上了威尼斯水城码头。
威尼斯的建筑,都是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极好,是从亚德拉亚海的伊斯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
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所以,威尼斯可以称之为世界上至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船”成了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登上岸来,沿着河岸走过码头区,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PiazzaSanMarco),官方标准译名圣马尔谷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
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们造型的优美、和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筑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的都有。东面是高高耸立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
关于圣马可广场的历史传说:威尼斯长期是独立的水上共和国,政权由总督和议会共同掌握,兼有专制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特色。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运出来,运回威尼斯,存放于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雕塑,在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其中东侧的圆柱上,就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也成为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
(圣马可广场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其中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
因此在威尼斯很多地方有圣马可和飞狮的雕像。
1797年拿破仑攻占威尼斯后,垂涎这里的景色,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因此曾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行宫,一直到21世纪,人们还把它叫做拿破仑宫。圣马可广场是每年嘉年华最主要的场景,但是在平常也热闹得像一座舞台,永远不会冷场。这里人流如潮,广场上有数不清的鸽子飞起飞落,游人和它们和平共处。
(圣马可广场)
我们来的时候正是威尼斯狂欢节的季节。在圣马可广场游人很多,绝大多数是世界各地的览胜游客,但偶尔也会看到头戴面具,身着华丽、夸张、戏剧化的服饰的本地人,游人与他们打招呼、拍照,他们也会热情礼貌地回应、配合。我看到两个身着中世纪宫廷礼服的老年人和4个身着卡动式服饰的年轻人,和他们打过招呼后,与他们进行了合影。
(与4位身着卡动服饰的年青人合影)
(与两位身着中世纪宫廷礼服的老年人合影)
意大利威尼斯狂欢节起源于欧洲古代的神农节,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按照威尼斯狂欢节的时间规定,每年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的大斋节(四旬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2017年的狂欢节活动,从2月11日开始,到2月28日结束,2月12日正是威尼斯狂欢节的第二天。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夸张的面具和华丽的服饰。通过面具和服饰浪漫地将灵魂互换。在面具和服饰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或错位:可以富人变成穷人,穷人变成富人;老人变成年轻人,年轻人一下子变成老人;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
据说,在狂欢节期间,平时戴面具、着华丽服饰的人较少,但到了周末,戴面具、着华丽服饰的人就会成倍地增长。
(商店里展示的各种面具)
因此,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有数不清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圣马可大教堂(或称为"金色大教堂")和总督府毗连,是为纪念耶稣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由于其中埋葬了耶稣门徒圣马可而得名。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圣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
(圣马可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后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15世纪又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使圣马可大教堂的装饰愈来愈丰满。
(圣马可大教堂)
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和谐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仅此一点,便是独一无二。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
圣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内部墙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镶嵌的壁画。
(圣马可大教堂局部)
还有大门顶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奔驰着的骏马,与真马同大,神态惟妙惟肖。
(圣马可大教堂大门顶上的四匹金色骏马)
圣马可钟楼(意大利语:CampanilediSanMarco)位于圣马可广场的附近,靠近圣马可教堂的前方。相传圣马可钟楼9世纪时是码头的瞭望台,12世纪时被当成了威尼斯总督宫护卫队的营区。现在看到的圣马可钟楼造型是15世纪初历经数次重建而成的,后来1902年曾倒塌,1912年又再次重建完成。
圣马可钟楼的构造简洁,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则为拱形钟楼,共放置了5座钟,拱形钟楼的上方是方形建筑,外墙分别用狮子和威尼斯的女性象征(正义女神,laGiustizia)装饰。高约98米,为威尼斯的地标之一。
(圣马可钟楼)
登上圣马可钟楼,极目远眺,威尼斯景色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感觉。
中午时分,在导游带领下,我们找到一家条件简陋的餐馆,饶有风趣地品尝了具有威尼斯特色的墨鱼面。
叹息桥总督府正面面对圣马可广场,后面有一座桥与地牢相连,这座桥就是非常有名的叹息桥,叹息桥的桥名是由19世纪英国诗人、“风骚的浪漫主义文学泰斗”拜伦勋爵所命名,靠近码头,是威尼斯游客必访的景点之一。
(威尼斯叹息桥)
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是一座拱廊桥,原先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河面一侧有两个小窗。它建于1600年(另一资料:1603年)。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罪犯被带到地牢时,必须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死囚们被押赴刑场,经过这里时,常常会透过小窗遥望外面的天空,发出永别人世的叹息声,与等候在桥下船上的家人诀别。因此,叹息桥仿佛是隔绝生死两世的桥。
有一个传说,一个男人被判了刑,走过这座桥。狱卒让那男人在窗前停下,对他说“看最后一眼吧!”男人攀着雕有八瓣菊花组合图案的窗户对外俯视时,见到一条窄窄长长的贡多拉,驶过桥下,船上坐着一男一女,正在拥吻。那女子竟是他的爱人。男人疯狂地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没有撞坏,但却留下了浓浓的一摊血和一具愤怒的尸体。表明这个男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和对背叛爱情的憎恨。
(威尼斯叹息桥)
另外,威尼斯当地有一个传说,日落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上亲吻对方,就将会得到天长地久的永恒爱情。
拜伦曾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eHarold'sPilgrimage)第四章第一段(CantoIV,1)写到叹息桥:“我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
一边是宫殿一边是牢房
举目看时许多建筑物忽地从河中升起
仿佛魔术师挥动魔杖后出现的奇迹
千年的岁月用阴暗的翅膀将我包围
垂死的信誉还在向着久远的过去微笑
记得当年多少个番邦远远地仰望
插翅雄狮之国的许多大理石的高房
威尼斯庄严地坐镇在一百个岛上”
拜伦的叹息既不是痛苦的叹息,也不是悲哀的叹息,更不是绝望的叹息,而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发出思考的叹息。
也许,叹息桥因为有了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命名及各种传奇传说,使叹息桥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使叹息桥成为世界上最具浪漫色彩的桥之一。以叹息桥为题材、背景,曾拍过不少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情定日落桥》、《卡萨诺瓦》。
贡多拉在威尼斯,水道即为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在众多舟船交通工具中,有一种单人摇橹的小船,通体漆黑,尖头尖尾,翘头翘尾,独具一格,像行驶在城市市区内的黑色小轿车,穿行在各个水道上,当地人称之为Gondola(意大利语)。中文译为“贡多拉”或“刚朵拉”或“冈多拉”。
(“贡多拉”小舟)
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威尼斯人们的代步工具。船头自然奔放,很像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船尾有一个凸在船体外的支点,用来固定摇橹。
关于“贡多拉”,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和朱自清的《威尼斯》都有过精妙的描述。
贡多拉其名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据1094年文献记录,当时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贡多拉的数量超过一万只,外观设计也是各式各样的……;16世纪时,贡多拉外表异常艳丽,贵族们乘坐的贡多拉,装饰着缎子或丝绸,雕刻精美,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遏制这种奢靡的风气,当时的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18世纪,贡多拉的形状和大小才慢慢地固定到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现在的贡多拉一般长10.75米、宽1.75米,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一侧单桨划船的平衡;在特殊的场合也会被装饰成花船;数目也很少,整个威尼斯只有几百只贡多拉;少数小船厂仍在继续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
乘坐贡多拉是私费项目,不在旅游团费之内,根据大家提议,导游为我们安排了乘坐贡多拉游水城的活动,在两条河道间走了个来回,不到1小时,就要每人100欧元(费用真贵)。
(“贡多拉”小舟)
我们7-8个人一组,分乘几艘贡多拉,亲历感受乘坐了贡多拉的荡漾。沿着水巷缓慢而行,领略水巷两边古雅斑驳的建筑风貌,有的建筑物门楣上或平台上还依稀留有当年荣耀时光的印记和雕饰,只是历经几世纪的日晒淋雨,墙体锈蚀严重,显得苍凉陈旧了许多。
金发碧眼的船夫穿着带有粗大横条的海魂衫,戴着窄边平顶草帽,在船尾划着长长的单浆,遇到拐弯或会船时,船夫会使劲用脚撑着水道边的墙,借力行驶或避让。坐在船舱下,近距离仰视船夫,在蓝天碧水背景映衬下,船夫的划船姿态,另有一番不可言状的魅力,我本想抓拍几张照片的,但被船夫制止,因怕发生纠纷(或许有肖像权问题),只好作罢。
据说,平时贡多拉主要作为旅游船使用,但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日下午,在威尼斯的水道上会举行历史悠久的贡多拉传统划船比赛,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Storica)划船比赛。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看到。
乘过贡多拉,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威尼斯的玻璃制品。
玻璃制品
威尼斯的玻璃制品很美,世界闻名。也许你听说过清新优雅的奥地利罗叶兹玻璃、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国铁法尼玻璃、生动唯美的瑞典勒福斯玻璃,但它们都比不上独特雅致、精益求精的威尼斯玻璃。
(玻璃艺术品)
在威尼斯水城本岛上,玻璃作坊并不多,有的也只是为了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而带有表演色彩的玻璃作坊,主要功能是做广告宣传表演。真正的玻璃作坊或工厂大都集中在穆拉诺岛(Murano),穆拉诺岛离威尼斯主岛有几公里,乘游艇需几十分钟才到达,行程中没有安排,我们没去。
不过,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早已衰落,现在的从业人员大概在1000人左右。
但在威尼斯水城本岛上,有着大量的玻璃器皿、玻璃工艺品、玻璃艺术品、玻璃饰品的商店、超市,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从中可以看出威尼斯玻璃制造业昔日的辉煌。
我们是旅游团队,也被安排在一处玻璃作坊,观看制作玻璃艺术品的现场表演。亲眼目睹了五颜六色的原料是如何变成玻璃工艺品的过程。
(刚出炉的融化的玻璃材料)
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品保留着吹制的传统工艺。只见玻璃技师将各种原材料投入炉中,在炉内高温熔化到一定程度后,玻璃技师手持一根长长的吹管,在助手协作下,从炉内抽出带有一团火球的玻璃料,用吹管吹几下,一会儿在一处加点什么,用钳子捏一下,一会儿又在另一处揪一下,或者剪一下,后又重新放入炉内,如此多次反复,最后再把吹管伸进炉内转动数圈,就会制作出色彩艳丽、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或近似逼真的花朵,而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玻璃技师正在制作玻璃制品)
威尼斯玻璃制造业,历史悠久,世界第一。公元982年,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就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因玻璃制造业不可避免地时常引发火灾,在1291年,威尼斯政府从安全和垄断行业利益考虑,颁布法令,规定将威尼斯市区里的所有玻璃作坊迁到穆拉诺岛(Murano);同时规定,制作玻璃的技艺世代相袭,不准外传,如发现有人对外泄露玻璃制造的工艺和技术,泄密者可能被判死刑;因此,玻璃技师们也成为一个特权阶层,可以随身佩剑,犯了罪可免于被起诉。
就这样,在多少个世纪里,威尼斯人保守着他们关于制造玻璃的独门绝技。使得多少个世纪里,穆拉诺生产的玻璃,遥遥领先于全世界。
由于工厂和技师集中,玻璃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玻璃岛成为欧洲的玻璃工艺中心和玻璃出口的重要基地,鼎盛时期,岛上9000人中,有一半以上从事着与玻璃生产有关的工作。生产的玻璃出口到其他地方,名气越来越大。
有的玻璃技师为了利益,甘冒风险,偷渡到海外,到其他地方开设玻璃加工厂,使玻璃制作工艺逐步流传到其他地方,其中比较集中且成气候的有荷兰、波兰和英格兰。所以,这三个地方的玻璃工艺,与穆拉诺岛的一脉相承。18世纪,玻璃才传入我国。
上世纪90年代,仍有玻璃从业人员6000名。
现在,穆拉诺的玻璃制造业黄金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品,依靠精湛的手艺和独特秘传的配方制作,把脆弱的玻璃雕琢成一件件巧妙的艺术品,在越来越现代化流水线作业的今天,仍能带给人们无数的惊喜和愉悦。可以说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品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玻璃工艺品)
凡到威尼斯观光的游客,都会对城里比比皆是、色彩斑斓的玻璃制品留下深刻印象。尽管店店相连,但各有特色,产品花样繁多,却很难找到相同的款式。
(商店展柜中的玻璃制品)
如果想买点小纪念品,只需花费几个欧元或十几个欧元便可买到,如项链、耳环小镜框、小挂钟、小动物造型、小酒杯等。造型复杂、工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价格不菲,有的要数百欧元,有的则要上千欧元,也有一些豪华的装饰工艺品价值就更是昂贵了。
(玻璃艺术品)
在一家商店的展览厅,我看中一对(两只)精美的玻璃杯子,杯体玻璃色彩艳丽、金色典雅的花纹镶嵌其中,显得大气尊贵,更奇的是工作人员用手将其按倒,当手移开后,杯子还能自动地站立复位。我本想买回来做个纪念,但一问价格要500欧元一对,感觉太贵,只好作罢。
(玻璃艺术品)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傍晚时分,在游览完玻璃制品后,我们按原路返回,结束威尼斯行程。
(文中照片除少数是作者提供外,大多数照片均来自网络)